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七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 公子翬獻諂賊隱公

  話說鄭莊公得了世子忽告急文書,即時傳令班師。夷仲年、公子翬等,親到老營來見鄭伯曰:「小將等乘勝正欲進取,忽聞班師之命,何也?」莊公奸雄多智,隱下宋、衛襲鄭之事,只云:「寡人奉命討宋,今仰仗上國兵威,割取二邑,已足當削地之刑矣。賓王上爵,王室素所尊禮,寡人何敢多求?所取郜、防兩邑,齊、魯各得其一,寡人毫不敢私。」夷仲年曰:「上國以王命徵師,敝邑奔走恐後,少效微勞,禮所當然,決不敢受邑。」謙讓再三。莊公曰:「既公子不肯受地,二邑俱奉魯侯,以酬公子老桃首功之勞。」公子翬更不推辭,拱手稱謝。另差別將,領兵分守郜、防二邑。不在話下。莊公大犒三軍,臨別與夷仲年、公子翬刑牲而盟:「三國同患相恤,後有軍事,各出兵車為助。如背此言,神明不宥!」   單說夷仲年歸國,見齊僖公,備述取防之事。僖公曰:「石門之盟,『有事相偕』,今雖取邑,理當歸鄭。」夷仲年曰:「鄭伯不受,並歸魯侯矣。」僖公以鄭伯為至公,稱嘆不已。   再說鄭伯班師,行至中途,又接得本國文書一道,內稱:「宋衛已移兵向戴矣。」莊公笑曰:「吾固知二國無能為也!然孔父嘉不知兵,烏有自救而復遷怒者?吾當以計取之。」乃傳令四將,分為四隊,各各授計,銜枚臥鼓,並望戴國進發。   再說宋、衛合兵攻戴,又請得蔡國領兵助戰,滿望一鼓成功。忽報:「鄭國遣上將公子呂領兵救戴,離城五十里下寨。」右宰醜曰:「此乃石厚手中敗將,全不耐戰,何足懼哉!」少頃,又報:「戴君知鄭兵來救,開門接入去了。」孔父嘉曰:「此城垂手可得,不意鄭兵相助,又費時日。奈何?」右宰醜曰:「戴既有幫手,必然合兵索戰。你我同升壁壘,察城中之動靜,好做準備。」二將方在壁壘之上,指手畫腳,忽聽連珠砲響,城上遍插鄭國旗號,公子呂全裝披掛,倚著城樓外檻,高聲叫曰:「多賴三位將軍氣力,寡君已得戴城,多多致謝!」原來鄭莊公設計,假稱公子呂領兵救戴,其實莊公親在戎車之中,只要哄進戴城,就將戴君逐出,併了戴國之軍。城中連日戰守困倦,素聞鄭伯威名,誰敢抵敵?幾百世相傳之城池,不勞餘力,歸於鄭國。戴君引了宮眷,投奔西秦去了。   孔父嘉見鄭伯白占了戴城,忿氣填胸,將兜鍪擲地曰:「吾今日與鄭誓不兩立!」右宰醜曰:「此老奸最善用兵,必有後繼。倘內外夾攻,吾輩危矣!」孔父嘉曰:「右宰之言,何太怯也!」正說間,忽報:「城中著人下戰書。」孔父嘉即批來日決戰。一面約會衛、蔡二國,要將三路軍馬,齊退後二十里,以...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六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 鄭莊公假命伐宋

  話說石厚纔勝鄭兵一陣,便欲傳令班師。諸將皆不解其意,齊來稟復州吁曰:「我兵銳氣方盛,正好乘勝進兵,如何遽退?」州吁亦以為疑,召厚問之。厚對曰:「臣有一言,請屏左右。」州吁麾左右使退。厚乃曰:「鄭兵素強,且其君乃王朝卿士也。今為我所勝,足以立威。主公初立,國事未定,若久在外方,恐有內變。」州吁曰:「微卿言,寡人慮不及此。」少頃,魯、陳、蔡三國,俱來賀勝,各請班師。遂解圍而去。計合圍至解圍,纔五日耳。石厚自矜有功,令三軍齊唱凱歌,擁衛州吁揚揚歸國。但聞野人歌曰:     一雄斃,一雄興。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恨無人兮訴洛京! 州吁曰:「國人尚不和也,奈何?」石厚曰:「臣父碏,昔位上卿,素為國人所信服。主公若徵之入朝,與共國政,位必定矣。」州吁命取白璧一雙,白粟五百鍾,候問石碏,即徵碏入朝議事。石碏託言病篤,堅辭不受。州吁又問石厚曰:「卿父不肯入朝,寡人欲就而問計,何如?」石厚曰:「主公雖往,未必相見,臣當以君命叩之。」乃回家見父,致新君敬慕之意。石碏曰:「新主相召,欲何為也?」石厚曰:「只為人心未和,恐君位不定,欲求父親決一良策。」石碏曰:「諸侯即位,以稟命於王朝為正。新主若能覲周,得周王錫以黻冕車服,奉命為君,國人更有何說?」石厚曰:「此言甚當,但無故入朝,周王必然起疑,必先得人通情於王方可。」石碏曰:「今陳侯忠順周王,朝聘不缺,王甚嘉寵之。吾國與陳素相親睦,近又有借兵之好。若新主親往朝陳,央陳侯通情周王,然後入覲,有何難哉?」石厚即將父碏之言,述於州吁。州吁大喜。當備玉帛禮儀,命上大夫石厚護駕,往陳國進發。   石碏與陳國大夫子鍼,素相厚善。乃割指瀝血,寫下一書,密遣心腹人,竟到子鍼處,託彼呈達陳桓公。書曰:     外臣石碏百拜致書陳賢侯殿下:衛國褊小,天降重殃,不幸有弒君之禍。此雖逆弟州吁所為,實臣之逆子厚貪位助桀。二逆不誅,亂臣賊子,行將接踵於天下矣!老夫年耄,力不能制,負罪先公。今二逆聯車入朝上國,實出老夫之謀。幸上國拘執正罪,以正臣子之綱。實天下之幸,不獨臣國之幸也! 陳桓公看畢,問子鍼曰:「此事如何?」子鍼對曰:「衛之惡,猶陳之惡。今之來陳,乃自送死,不能縱之。」桓公曰:「善。」遂定下擒州吁之計。   卻說州吁同石厚到陳,尚未知石碏之謀。一君一臣,昂然而入。陳侯使公子佗出郭迎接,留於客館安置。遂致陳侯之命,請來日太廟中相見。州吁見陳侯禮意殷勤,不勝...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 助衛逆魯宋興兵

  卻說鄭莊公聞公孫滑起兵到來侵伐,問計於群臣。公子呂曰:「『斬草留根,逢春再發。』公孫滑逃死為幸,反興衛師,此衛侯不知共叔襲鄭之罪,故起兵助滑,以救祖母為辭也。依臣愚見,莫如修尺一之書,致於衛侯,說明其故,衛侯必抽兵回國。滑勢既孤,可不戰而擒矣。」公曰:「然。」遂遣使致書於衛。衛桓公得書,讀曰:     寤生再拜奉書,衛侯賢侯殿下:家門不幸,骨肉相殘,誠有愧於鄰國。然封京賜土,非寡人之不友;恃寵作亂,實叔段之不恭。寡人念先人世守為重,不得不除。母姜氏,以溺愛叔段之故,內懷不安,避居潁城,寡人已自迎歸奉養。今逆滑昧父之非,奔投大國。賢侯不知其非義,師徒下臨敝邑。自反並無得罪,惟賢侯同聲亂賊之誅,勿傷脣齒之誼。敝邑幸甚! 衛桓公覽罷,大驚曰:「叔段不義,自取滅亡。寡人為滑興師,實為助逆。」遂遣使收回本國之兵。使者未到,滑兵乘廩延無備,已攻下了。鄭莊公大怒,命大夫高渠彌出車二百乘,來爭廩延。時衛兵已撤回,公孫滑勢孤不敵,棄了廩延,仍奔衛國。公子呂乘勝追逐,直抵衛郊。衛桓公大集群臣,問戰守之計。公子州吁進曰:「水來土掩,兵至將迎,又何疑焉?」大夫石碏奏曰:「不可,不可!鄭兵之來,繇我助滑為逆所致。前鄭伯有書到,我不若以書答之,引咎謝罪。不勞師徒,可卻鄭兵。」衛侯曰:「卿言是也。」即命石碏作書,致於鄭伯。書曰:     完再拜上,王卿士鄭賢侯殿下:寡人誤聽公孫滑之言,謂上國殺弟囚母,使孫姪無竄身之地,是以興師。今讀來書,備知京城太叔之逆,悔不可言。即日收回廩延之兵,倘蒙鑒察,當縛滑以獻,復修舊好。惟賢侯圖之! 鄭莊公覽書曰:「衛既服罪,寡人又何求焉?」   卻說國母姜氏,聞莊公興師伐衛,恐公孫滑被殺,絕了太叔之後,遂向莊公哀求:「乞念先君武公遺體,存其一命!」莊公既礙姜氏之面,又度公孫滑孤立無援,不能有為。乃回書衛侯,書中但言:「奉教撤兵,言歸於好。滑雖有罪,但逆弟止此一子,乞留上國,以延段祀。」一面取回高渠彌之兵。公孫滑老死於衛。此是後話。   卻說周平王因鄭莊公久不在位,偶因虢公忌父來朝,言語相投,遂謂虢公曰:「鄭侯父子秉政有年,今久不供職,朕欲卿權理政務,卿不可辭。」虢公叩首曰:「鄭伯不來,必國中有事故也。臣若代之,鄭伯不惟怨臣,且將怨及王矣。臣不敢奉命!」再三謝辭,退歸本國。原來鄭莊公身雖在國,留人於王都,打聽朝中之事,動息傳報。今日平王欲分政於虢公,如何不知。即日...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 鄭莊公掘地見母

  話說平王東遷,車駕至於洛陽,見市井稠密,宮闕壯麗,與鎬京無異,心中大喜。京都既定,四方諸侯,莫不進表稱賀,貢獻方物。惟有荊國不到,平王議欲征之。群臣諫曰:「蠻、荊久在化外,宣王始討而服之。每年止貢菁茅一車,以供祭祀縮酒之用,不責他物,所以示羈縻之意。今遷都方始,人心未定,倘王師遠討,未卜順逆。且宜包容,使彼懷德而來。如或始終不悛,俟兵力既足,討之未晚。」自此南征之議遂息。   秦襄公告辭回國。平王曰:「今岐豐之地,半被犬戎侵據,卿若能驅逐犬戎,此地盡以賜卿,少酬扈從之勞。永作西藩,豈不美哉?」秦襄公稽首受命而歸。即整頓戎馬,為滅戎之計。不及三年,殺得犬戎七零八落,其大將孛丁、滿也速等,俱死於戰陣,戎主遠遁西荒。岐、豐一片,盡為秦有,闢地千里,遂成大國。髯翁有詩云:     文武當年發跡鄉,如何輕棄畀秦邦?岐豐形勝如依舊,安得秦強號始皇!   卻說秦乃帝顓頊之裔。其後人名皋陶,自唐堯時為士師官。皋陶子伯翳,佐大禹治水,烈山焚澤,驅逐猛獸,以功賜姓曰嬴,為舜主畜牧之事。伯翳生二子:若木,大廉。若木封國於徐,夏、商以來,世為諸侯。至紂王時,大廉之後,有蜚廉者,善走,日行五里;其子惡來有絕力,能手裂虎豹之皮。父子俱以材勇,為紂幸臣,相助為虐。武王克商,誅蜚廉并及惡來。蜚廉少子曰季勝,其曾孫名造父,以善御得幸於周穆王,封於趙,為晉、趙氏之祖。其後有非子者,居犬邱,善於養馬,周孝王用之,命畜馬於汧渭二水之間,馬大蕃息。孝王大喜,以秦地封非子為附庸之君,使續嬴祀,號為嬴秦。傳六世至襄公,以勤王功封秦伯,又得岐、豐之地,勢益強大,定都於雍,始於諸侯通聘。襄公薨,子文公立,時平王十五年也。   一日,文公夢酈邑之野,有黃蛇自天而降,止於山阪。頭如車輪,下屬於地,其尾連天。俄頃化為小兒,謂文公曰:「我上帝之子也。帝命汝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言訖不見。明日,召太史敦占之。敦奏曰:「白者,西方之色。君奄有西方,上帝所命,祠之必當獲福。」乃於鄜邑築高臺,立白帝廟,號曰鄜畤,用白牛祭之。又陳倉人獵得一獸,似豬而多刺,擊之不死,不知其名,欲牽以獻文公。路間,遇二童子,指曰:「此獸名曰『蝟』,常伏地中,啖死人腦,若捶其首即死。」蝟亦作人言曰:「二童子乃雉精,名曰『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二童子被說破,即化為野雞飛去。其雌者,止於陳倉山之北阪,化為石雞。視蝟,亦失去矣。獵人驚異,奔告文公...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 周平王東遷洛邑

  話說申侯進表之後,有人在鎬京探信,聞知幽王命虢公為將,不日領兵伐申,星夜奔回,報知申侯。申侯大驚曰:「國小兵微,安能抵敵王師?」大夫呂章進曰:「天子無道,廢嫡立庶,忠良去位,萬民皆怨,此孤立之勢也。今西戎兵力方強,與申國接壤,主公速致書戎主,借兵向鎬,以救王后,必要天子傳位於故太子,此伊、周之業也。語云:『先發制人』,機不可失。」申侯曰:「此言甚當。」遂備金繒一車,遣人齎書與犬戎借兵,許於破鎬之日,府庫金帛,任憑搬取。戎主曰:「中國天子失政,申侯國舅,召我以誅無道,扶立東宮,此我志也。」遂發戎兵一萬五千,分為三隊,右先鋒孛丁,左先鋒滿也速,戎主自將中軍。槍刀塞路,旌旆蔽空,申侯亦起本國之兵相助,浩浩蕩蕩,殺奔鎬京而來,出其不意,將王城圍繞三匝,水息不通。幽王聞變,大驚曰:「機不密,禍先發。我兵未起,戎兵先動,此事如何?」虢石公奏曰:「吾王速遣人於驪山舉起烽煙,諸侯救兵必至,內外夾攻,可取必勝。」幽王從其言,遣人舉烽。諸侯之兵,無片甲來者。蓋因前被烽火所戲,是時又以為詐,所以皆不起兵也。幽王見救兵不至,犬戎日夜攻城,即謂石父曰:「賊勢未知強弱,卿可試之。朕當簡閱壯勇,以繼其後。」虢公本非能戰之將,只得勉強應命,率領兵車二百乘,開門殺出。申侯在陣上望見石父出城,指謂戎主曰:「此欺君誤國之賊,不可走了。」戎主聞之曰:「誰為我擒之?」孛丁曰:「小將願往。」舞刀拍馬,直取石父。鬥不上十合,石父被孛丁一刀斬於車下。戎主與滿也速一齊殺將前進,喊聲大舉,亂殺入城。逢屋放火,逢人舉刀,連申侯也阻當他不住,只得任其所為,城中大亂。幽王未及閱軍,見勢頭不好,以小車載褒姒和伯服,開後宰門出走。司徒鄭伯友自後趕上,大叫:「吾王勿驚,臣當保駕。」出了北門,迤邐望驪山而去。途中又遇尹球來到,言:「犬戎焚燒宮室,搶掠庫藏,祭公已死於亂軍之中矣。」幽王心膽俱裂。鄭伯友再令舉烽,烽煙透入九霄,救兵依舊不到。犬戎兵追至驪山之下,將驪宮團團圍住,口中只叫:「休走了昏君!」幽王與褒姒唬做一堆,相對而泣。鄭伯友進曰:「事急矣!臣拼微命保駕,殺出重圍,竟投臣國,以圖後舉。」幽王曰:「朕不聽叔父之言,以至於此。朕今日夫妻父子之命,俱付之叔父矣。」當下鄭伯教人至驪宮前,放起一把火來,以惑戎兵。自引幽王從宮後衝出。鄭伯手持長矛,當先開路。尹球保著褒后母子,緊隨幽王之後,行不多步,早有犬戎兵攔住,──乃是小將古里赤...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話說宣王自東郊遊獵,遇了杜伯左儒陰魂索命,得疾回宮,合眼便見杜伯、左儒。自知不起,不肯服藥。三日之後,病勢愈甚。其時周公早已告老,仲山甫已卒。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託孤。二臣直至榻前,稽首問安。宣王命內侍扶起。靠於繡褥之上,謂二臣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寧。不料一病不起!太子宮涅,年雖已長,性頗暗昧,卿等竭力輔佐,勿替世業!」二臣稽首受命。方出宮門,遇太史伯陽父。召虎私謂伯陽父曰:「前童謠之語,吾曾說過恐有弓矢之變。今王親見厲鬼,操朱弓赤矢射之,以致病篤。其兆已應,王必不起。」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妖星隱伏於紫微之垣,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之。」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於何地乎?」言罷各散。不隔一時,各官復集宮門候問,聞御體沉重,不敢回家了。是夜王崩。姜后懿旨,召顧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領百官,扶太子宮涅舉行哀禮,即位於柩前。是為幽王。韶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后,子宜臼為太子,進后父申伯為申侯。史臣有詩贊宣王中興之美云:     於赫宣王,令德茂世;威震窮荒,變消鼎雉。     外仲內姜,克襄隆治;幹父之蠱,中興立幟。   卻說姜后因悲慟太過,未幾亦薨。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方諒陰之時,狎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自姜后去世,益無忌憚,耽於聲色,不理朝政。申侯屢諫不聽,退歸申國去了。也是西周氣數將盡,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幽王另用虢公、祭公與尹吉甫之子尹球,並列三公。三人皆讒諂面諛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其時只有司徒鄭伯友,是個正人,幽王不加信用。一日幽王視朝,岐山守臣申奏:「涇、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遂退朝還宮。太史伯陽父執大夫趙叔帶手歎曰:「三川發原於岐山,胡可震也!昔伊、洛竭而夏王,河竭而商王。今三川皆震,川源將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夫岐山乃太王發跡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無恙乎?」趙叔帶曰:「若國家有變,當在何時?」伯陽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內。」叔帶曰:「何以知之?」伯陽父曰:「善盈而後福,惡盈而後禍。十者,數之盈也。」叔帶曰:「天子不恤國政,任用佞臣,我職居言路,必盡臣節以諫之。」伯陽父曰:「但恐言而無益。」二人私語多時,早有人報知虢公、石父。石父恐叔帶進諫,說破他奸佞;直入深宮,都將...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詞曰: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邱;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自武王八傳至於夷王,覲禮不明,諸侯漸漸強大。到九傳厲王,暴虐無道,為國人所殺。此乃千百年民變之始,又虧周召二公同心協力,立太子靖為王,是為宣王。那一朝天子,卻又英明有道,任用賢臣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復修文、武、成、康之政,周室赫然中興。有詩為證:     夷厲相仍政不綱,任賢圖治賴宣王;共和若沒中興主,周曆安能八百長!   卻說宣王雖說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書受戒,戶牖置銘;雖說中興,也到不得成康時教化大行,重譯獻雉。至三十九年,姜戎抗命,宣王御駕親征,敗績於千畝,車徒大損,思為再舉之計,又恐軍數不充,親自料民於太原。──那太原,即今固原州,正是鄰近戎、狄之地。料民者,將本地戶口,按籍查閱,觀其人數之多少,車馬粟芻之饒乏,好做準備,徵調出征。──太宰仲山甫進諫不聽。後人有詩云:     犬彘何須辱劍鋩?隋珠彈雀總堪傷;皇威褻盡無能報,枉自將民料一場。   再說宣王在太原料民回來,離鎬京不遠,催趲車輦,連夜進城。忽見市上小兒數十為群,拍手作歌,其聲如一。宣王乃停輦而聽之。歌曰:     月將升,日將沒;檿弧箕箙,幾亡周國。   宣王甚惡出語。使御者傳令,盡拘眾小兒來問,群兒當時驚散,止拿得長幼二人,跪於輦下。宣王問曰:「此語何人所造?」幼兒戰懼不言;那年長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紅衣小兒,到於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時傳遍,滿京城小兒不約而同,不止一處為然也。」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後,不知去向。」宣王默然良久,叱去兩兒。即召司市官吩咐傳諭禁止:「若有小兒再歌此詞者,連父兄同罪。」當夜回宮無話。   次日早朝,三公六卿,齊集殿下,拜舞起居畢。宣王將夜來所聞小兒之歌,述於眾臣:「此語如何解說?」大宗伯召虎對曰:「檿,是山桑木名,可以為弓,故曰檿弧。箕,草名,可結之以為箭袋,故曰箕箙。據臣愚見:國家恐有弓矢之變。」太宰仲山甫奏曰:「弓矢,乃國家用武之器。王今料民太原,思欲報犬戎之仇,若兵連不解,必有亡國之患矣!」宣王口雖不言,點頭道是。又問:...

《東周列國志演義》目錄

第一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 周平王東遷洛邑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 鄭莊公掘地見母 第五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 助衛逆魯宋興兵 第六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 鄭莊公假命伐宋 第七回 公孫閼爭車射考叔 公子翬獻諂賊隱公 第八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 敗戎兵鄭忽辭婚 第九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十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 鄭祭足被脅立庶 第十一回 宋莊公貪賂搆兵 鄭祭足殺婿逐主 第十二回 衛宣公築臺納媳 高渠彌乘間易君 第十三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 鄭子亹君臣為戮 第十四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 齊襄公出獵遇鬼 第十五回 雍大夫計殺無知 魯莊公乾時大戰 第十六回 釋檻囚鮑叔薦仲 戰長勺曹劌敗齊 第十七回 宋國納賂誅長萬 楚王杯酒虜息媯 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 桓公舉火爵寧戚 第十九回 擒傅瑕厲公復國 殺子頹惠王反正 第二十回 晉獻公違卜立驪姬 楚成王平亂相子文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 齊桓公兵定孤竹 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兩定魯君 齊皇子獨對委蛇 第二十三回 衛懿公好鶴亡國 齊桓公興兵伐楚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禮款楚大夫 會葵邱義戴周天子   ※※※

書目彙總及下載連結

《東周列國志演義》 明.余邵魚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秦漢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後漢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兩晉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南北朝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唐朝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五代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宋朝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元朝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明朝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清朝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民國演義》 清.蔡東藩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民國演義.抗戰史》 民國.杜學山 著 目錄 TXT下載 HTML下載 EPUB下載 直式EPUB下載

校勘規範

  為確保本網站所收錄之《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系列著作電子版本的嚴謹性與規範性,特制定本校勘規範,所有參與校對工作者皆應嚴格遵守。 一、底本選擇與校對原則: 底本依據: 本系列著作之校對工作,一律以其舊有之活字刊印本為最終依據。校對者應盡可能尋得較為權威、保存完好之版本作為校勘之底本。 忠於底本: 校對過程中,應以忠實於底本文字為基本原則,力求完整保留原書之風貌。 二、文字規範: 正字標準: 本系列著作之用字,嚴格依照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之現行正字規範。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校對時應參照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中考訂之正字。凡底本所使用之異體字,均應統一轉換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所收錄之正字。 異體字轉換原則: 對於底本中出現的異體字,應根據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的規定,選擇其對應的正字進行替換。若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對同一異體字有多個正字對應,應根據上下文語境選擇最為恰當者。如有疑慮,應進行記錄並提交討論。 避免臆改: 校對過程中,不得擅自更改底本文字,除非確有明顯之訛誤,且有充分證據支持。任何改動均應詳細記錄,並附上理由。 三、標點符號規範: 標點依據: 本系列著作之標點符號,統一依據中華民國教育部最新修訂之 《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 之規範。 符號選用: 校對時應嚴格按照 《重訂標點符號手冊》 的規定選用標點符號,包括其形式、用法及位置。 標點統一: 對於底本中不符合現行規範的標點符號,應根據 《重訂標點符號手冊》 進行統一修正。 特殊情況處理: 若底本中出現特殊的標點符號或用法,應仔細斟酌,並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前提下,盡可能符合現代標點符號的使用習慣。如有無法確定的情況,應進行記錄並提交討論。 四、其他注意事項: 校對記錄: 校對者應詳細記錄校對過程中發現的錯字、異體字、標點符號問題以及所做的修改。 版本說明: 在最終發布的電子版本中,應明確註明所使用的底本版本,並簡要說明本校勘規範。 持續完善: 本規範將根據實際校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需求,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   本規範旨在為《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等系列著作的電子化提供統一且嚴謹的標準,以確保其內容的準確性和規範性,為讀者提供優質的閱讀體驗。所有參與校對工作者務必認真學習並嚴格執行。 蔡于飛 民國114年3月26日

校勘情由

  余素耽文史,尤傾心於我國泱泱數千載之悠久歷史。然學海無涯,研讀史籍常感案頭資料之匱乏,遂久懷搜羅一套完整精確之中國古代史電子書之願,以期裨益學術探究,亦便於隨時翻閱。   於諸多史著之中,蔡東藩先生所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尤為我所鍾愛。先生以生花妙筆,將歷代興衰更迭娓娓道來,情節生動,文辭曉暢,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然經多年尋覓,竟發現網絡上流傳之完整正體中文電子版本,其品質卻令人扼腕。細讀之下,錯訛之處竟觸目皆是,平均每頁竟有四至五處之多,觀其行文遣字,顯係由簡體版本轉換而來,不僅嚴重影響閱讀體驗,更甚者,書中人名地名亦多有錯亂混淆之處,令人難以卒讀,實與原著之精妙相去甚遠。   目睹此狀,不禁深感遺憾。遂萌生校勘之念,願以個人綿薄之力,為此等經典之作的正體中文電子化略盡綿力。故不揣淺陋,決意對余邵魚先生之《東周列國志演義》、蔡東藩先生之《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以及杜學山先生之《民國演義.抗戰史》三部著作進行細緻校對,力求正本清源,使其以更為精確、清晰的面貌呈現於世,以饗廣大讀者,並為後世之學術研究提供一份可靠之電子文獻。   此番校勘,雖為個人之力,然其心殷殷,期能稍補網絡資源之缺憾,亦冀能喚起更多同好之士,共同參與到古籍文獻的整理與傳承之中。是為說明。 蔡于飛 民國114年3月25日